「我自己來就可以了。」「不好意思麻煩你啦。」我想大家身邊都有一些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很好的人,而且在別人眼中他們就是個看起來很堅強、很靠譜的人,因為他們很少會向人求助。若是有人主動伸出援手,他們也會不厭其煩地婉拒別人提供的協助。
「習慣拒絕別人的人是不識相嗎?還是故作堅強?」
有些人會對這些人投以欽羨的眼光,不曉得他們是怎麼辦到的,也可能同時暗自希望自己能夠成為如此獨立自主而且有自信的人。有人則會不曉得跟這些人相處,因為時常會感到自討沒趣,久了甚至會有自己的好意不被重視或糟蹋之類不好的感覺。然而,習慣拒絕別人的人是不識相嗎?還是故作堅強?還是真的如同別人所說就是個自視甚高的人?
「把自己管好就好,不要去管別人家的事。」「各人自掃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。」這些話在某些人聽來很冷漠,因為「人不就是要互相幫助嗎?「我們是群居動物耶!」但是,同樣的話對另外一部分人來說卻是再自然不過的日常,「彼此尊重各自的界線不是很好嗎?」他們不喜歡太緊密的關係,這會讓他們無法喘息,所以可能會招致他人誤會,認為他們想要與人保持距離,很難接近,很難搞之類的,但真的是如此嗎?
認識與理解減少誤解
如果我們花點時間去認識一下身邊這些時常拒絕別人的人,你可以會對他們有更多的認識和理解,而這些人可能可以粗略地分成以下三種:
第一群是極有自信的人,所以他們打從心底認為一個人就能夠搞定所有的難題,然後從沒懷疑過,而且的確這一群人也很有實力,總是可以單打獨鬥。不過,像是這樣的天才在這世界上真的是少之又少。若是剛好碰巧身邊有這類型的人,就靜靜地看著他吧,不用太羨慕,也不用太自卑,因為他們可能也有自己的煩惱,像是這個世界好無趣,為什麼所有事情都缺乏挑戰性,所以一直在找尋可以難倒自己的事情來做。
第二群人是因為害怕給別人添麻煩,所以嘴邊總是掛著「不用啦!」。他們凡事都靠自己一個人,不是因為他們能力很強,而是認為自己不值得別人花時間在自已身上,也不曉得接受別人的幫助該如何回報對方。這可能跟一個人自我價值感不穩定有關,他們無法一直相信自己夠好,好到可以讓別人來幫助自己,所以不應該請別人協助自己,更不應該讓別人來為自己的事情煩心。
第三群則是難以信任他人。他們擔心別人會搞砸,「靠山山倒,靠人人跑,靠自己最好」是他們的人生信條。「靠自己」實然不是一件壞事,因為某種程度說來這是一種對自己有信心的展現。然而,若是真的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時,還是堅決拒絕他人的協助,然後把自己搞得灰頭土臉,在別人看來就可能是在故作堅強,或者會讓身旁的人很無力和愧疚,因為什麼忙都幫不上。
固著缺乏彈性是困擾的來源
慣性拒絕別人和樂於接受幫助本身都沒有問題,有問題的是固著且難以改變的行為模式。我們會無意識地習慣一直使用同樣的方式,因為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精力去思考。然而,隨著我們接觸的人越來越多,要去面對生活更多不一樣的事件,單一的行為模式往往可能就會變得不管用,而這會讓我們感到苦惱,因為過往有效的行為,現在卻突然變得無效了。
知道這些後,我們也不用立即要求自己去接受他人的幫助。更為重要的是,當腦中浮現拒絕他人的念頭時,先暫時停下來,看看自己怎麼了,聽聽內心的聲音。我們有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做出當下的選擇,是因為習慣使然,所以不再思考心中所持有的信條?還是心中有一些擔心和害怕?
有意識到之後,可以接著問自己:我願意接納這樣的自己嗎?因為做出拒絕的選擇時,我們有捨也有得。凡事拒絕久了,就會讓別人不想靠近自己,關係的連結也會少了許多。另一方面,我們則是可以保有原先的安全感,不用因為需要調整內心任何的信念而感到不舒服。權衡這些得失後,若是依然堅持原先的選擇,那很好,你就會感到自由。但是,如果不是如此的話,或許你可以接著思考下去。
最後我們可以問自己「我願意嘗試一下跟過往不同的模式嗎?」。不過,我們首先要知道改變不是一蹴可幾的,所以不是一旦下定決心要改變,就會馬上見效。我們可以先從身邊較為信任的人開始,可能是家人、伴侶或者是摯友,而且是從比較小的事情開始,像是讓他們幫忙搬家、跑腿、搶熱門演唱會的門票等等。然後,再慢慢進展到比較困難的事情。慢慢來比較快,所以不要太急著要馬上看到改變,給自己一點時間,你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