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出外讀書或工作的人可能都有著相似的感受,便是家中父母在自己離家獨立後好像就開始變得越來越「難搞」,很多過去稀鬆平常的事情在如今卻總能招致他們的不滿:一樣簡單的回應如今卻被視為敷衍、因忙碌而無法回家時自己就好像變成了十惡不赦的大壞人、難得見面時卻不管怎麼做都會輕易地被嫌棄與埋怨,日常也時不時會收到他們的訊息,全都在講著他們在你不在家時,有多麼的空虛與寂寞⋯⋯
上述的畫面其實便是「空巢期」中經常出現的家庭互動樣貌。如同字面所述,它指的是雛鳥長大後飛離原先巢穴、開始獨立生活的時期。而在家庭關係中,便是指家中兒女逐漸社會化並邁向成熟自我的階段。其以「空巢」為名,也如實地呈現了父母在此階段中的視角:看著羽翼漸豐的子女飛離家中,只留下了空盪盪的巢穴跟止不住的寂寞與失落。許多家庭在此時期也常因雙方的互不諒解與相互埋怨,而爆發出一次又一次的衝突,甚而形成難以消弭的隔閡。
對於子女而言,在初次見識到父母如此強烈的悲傷、無助、寂寞與哀怨時,更多的可能是困惑、焦慮與憤怒。那份沈重的寂寞與不捨就像網子一樣無時無刻地籠罩在他們身上,使人窒息不已,卻又無力掙脫,在返家時會感到厭煩,離家時卻又覺得愧疚,也會不禁困惑:為何原本期待已久的成長與獨立,在真正到來之際,卻彷彿成為了一個傷害與錯誤。
「空巢期」的意義與影響
空巢期對於父母而言,很可能有著遠比表面上更為複雜的意涵:它意味著原本生活重心的失去、原有情感支持的剝奪、不再有明確目標的茫然以及開始要面對自身衰老的無助與不安⋯⋯
毫無疑問的是,這段獨特的時光在我們彼此的生命中都是一場練習,只是在父母眼中,好像卻又更傾向於是一次不公平的磨難:身為子女的我們是練習著擁有,而他們則更像是被迫練習著失去。前者有著大把美好時光去擁有並實現自身的期待,奔赴自己的未來,但後者卻要開始面臨著衰老,也面臨著失去數十年來生活重心的衝擊。
但其實從另一角度來看,對於雙方而言,這樣的歷程都既是放下也是獲得。子女在獲得屬於自己的空間與自由的同時,也意味著他們要試著放下過往持續享受著的保護與照顧,面對生活的挑戰並扛起屬於自己的責任。而對於父母來說,在消化了那份悲傷與失落後,真正逐漸放下了教養與照顧的責任時,便也是得到了一個重新定位自己目標與期待的機會。
我們可以如何走過?
許多人在這個階段與父母進行溝通與協調時,總會覺得非常的辛苦跟為難。就像在進行一場漫長的拔河一樣,雙方都奮力爭取著自己的權益與需求,不敢退讓半步,卻也在這拉鋸戰中搞得身心俱疲。
若是看到現在的你/妳,對於如何渡過這個時期也仍有許多的不安或擔心的話,或許可以將下面幾點放在心中:
一、尊重、理解但不勉強
在這段時期,不論是身為子女的你/妳,還是身為父母的他/她們,相信一定都容易出現許多的負面情緒:可能是不滿、煩躁或是委屈與憤怒。這樣的情緒不止影響著自己,也影響著雙方的理解與溝通。面對這些錯綜複雜的感受,除了壓抑或隔絕,我們還可以做出不一樣的嘗試:尊重彼此當前的狀態,嘗試理解自己與對方的情緒背後可能的訊息(像是因為子女未如期回家而出現的憤怒,背後的訊息可能是「你的陪伴對我而言很重要」),當我們看見的訊息不一樣時,或許便也能夠同時發現不一樣的回應方式與態度。而所謂的不勉強,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,即便有所調整或包容,也是基於不勉強自己的情況下做出的。
二、說明自己需要的空間,也給予雙方適應的時間
親子雙方在空巢期絕大部分的衝突其實都源自於彼此需求的磨合:孩子需要更多的個人空間,但父母仍習慣著過往較為緊密的距離,這樣看似衝突的需求便總成為一次次爭吵的導火線。而面對這樣的狀況,子女們或許可以嘗試不再只是追求「一步到位」,而是循序漸進地說明自己現在需要的空間,並分階段地調整關係間的距離,使其對於彼此而言都有所變化但不至於造成嚴重焦慮(像是一開始維持較為規律的回家頻率,讓父母較能掌握見面時間以避免焦慮不安),以形成一個較為自然的緩衝期,讓雙方都可以在此期間中逐漸適應一個新的、更符合當前彼此需求的關係模式。
三、「成長」不是離開與留下之間的單選題,而是在兩者間找到新的平衡
可能很多子女都難以理解為何父母這麼難做到對自己放手,會產生如此落差的原因之一,或許便是因為對於有些家長而言,孩子的「成長」便意味著必然的離開:好像當孩子長大後,若其選擇踏出家門,便是頭也不回地離開,再也不會回來了。當他們這樣認為時,放手似乎也真的如同被拋棄了。
但其實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,子女的獨立都並非僅是在留在或離開原生家庭擇一而已,在全然的留下與離開中,還存在著無數可能的型態。每個家庭都有著自己的故事,這些故事會影響著我們對於家庭幸福有著獨一無二的假設。因此,若要說最適合這個家庭的狀態是什麼,也只有家庭成員之間一步步探索、協調與嘗試過後,才可能找出答案來。
上述的歷程,自然需要一段時間來實踐,其中也需要許多的對話、包容與尊重。每一段溝通的背後,便也代表著家人間真切的照顧與扶持。看著孩子的飛翔,於父母而言,欣慰之餘也有失落,好像自己只能扮演守望者的角色,別無選擇。但其實,巢穴中所留下的空間,其實也是在提醒著家長們,可以逐漸放下過往至今已扛許久的重擔,繼續探索生命中的無限可能。
希望我們在最後都能發現,在這巢穴之中,無論是羽翼漸豐的雛鳥、還是奔波半生的成鳥,都永遠有著自由飛翔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