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娛樂性用藥?
說到娛樂性用藥,不知道大家第一個浮上心頭的是什麼?或許你首先會想到毒品,然後出現一個燈光昏暗的房間中,一群人在搖頭晃腦。接著可能想到香菸、酒等,並彷彿聞到二手菸味與渾身酒氣。確實,這些都是娛樂性用藥,而這些情境也透漏了我們對它的認知,可能是昏暗可怕、有異味的,甚至一些人會勾起不好的情緒。我們從小就從周遭的許多宣導標語,理解到娛樂性用藥有許多壞處。例如大家一定都聽過:「吸菸有害身體健康」、「拉K一時,尿布一世」之類的警語。但既然我們都知道要遠離它,也知道它帶給人們這麼多苦果,為什麼還是有數不盡的人想要嘗試,甚至濫用或成癮,成為社會眼中的酒鬼、毒蟲?
人們很常聽到一種說法是:「當初好奇試了一口,然後就回不去了。」也常聽到成癮者說:「再給我一口就好,我保證以後絕對不再碰!」好像人們要愛上它是那麼容易,而戒斷卻比登天還難。或許也因此,人們傾向認為這些人就是自作自受、意志力不堅,才會陷入這個困境。社會應該給予他們懲罰,例如吸毒就該關起來勒戒。
但真的是這樣嗎?到底人們何以對娛樂性用藥成癮?
為什麼人們會成癮?
成癮是多因素造就的結果,它使得人們即便知道有負面後果,還是重複甚至過量地使用某種物質或做出一些行為。
我們大腦的神經系統會受娛樂性用藥影響,從而創造並記住強大的愉悅感,使得其他東西相比起來,都不再那麼誘人。同時當看到針頭、打火機、開瓶器等相關的物品或場景時,也會再此喚起這些感受,進而陷入成癮的循環中。因此它不僅是個人意志力的問題,成癮者更像是大腦受到改變的病人,有時候也需要藥物的幫忙,才能成功戒斷。
然而除了生理因素,成癮也是一種因應策略,是在嘗試安撫與照顧自己。在這狀況下,娛樂性用藥就像解決生命難題的藥物,協助渡過情緒、克服難關、滿足需求,甚至發揮社會期待的功能。舉例來說,台灣的工地勞工、長途貨運司機等,經常必須透過毒品來面對漫長、耗體力、不合理的工作環境與時間。也就是說,社會其實創造了一些條件,讓某些人更需要以這些物質來因應生活,也就更可能掉進癮的漩渦中。
除此之外,成癮也可能是在因應心理的需求。在一些心理治療的觀點中,人面對情緒的調節策略可分為自我與他人。自我調節如聽音樂、運動、寫日記等一個人完成的事物;他人調節如與朋友聊天、跟家人出去等與他人連結的。娛樂性用藥就是一種自我調節策略,這些人往往也缺少他人調節的手段,例如從小就生長在被忽略的家庭中,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、談心,於是只能悶著頭自行處理情緒。有些成癮行為則本身即是與他人互動的方式,例如青少年一起吸毒,可能不僅是毒品的快感,更在尋求同儕認同,或者有些人喝酒是為了幫助融入社交場合等。
最後,成癮也可能是離苦得樂的方式。當人經歷到強烈的傷痛,如家暴、性侵、重大意外等,可能會產生創傷反應,進而以各種方式去隔離這些心中的黑洞。因此成癮就成了選項之一,用來麻痺自己、暫時忘卻過去,甚至在吸食毒品時,反而才有活著的感覺。這些看起來是傷害自己的成癮行為,實際上成了維繫生命的手段。顯然,成癮只是表象,真正要處理的是那些埋藏心中、難以啟齒的痛。
是毒還是藥?
因此對我來說,成癮者不僅可能因大腦受影響,而難以有一般人期待的意志力,去對抗物質誘惑。同時在社會與心理層面,它也是一種因應策略。當還沒找到更好的方法時,成癮可能就成了唯一的解答。談這些並非要說吸毒、成癮就是對的,而是先暫時不論對錯,立體地看到每個人與這些物質的關係,進而摸索出更多可能來面對成癮議題。
正如在英文裡,毒品跟藥物其實共享了同一個字:Drug,某些程度意味著這兩件事其實是一體兩面。大家都知道,藥不能亂吃,因為在不適當的情況下服用,可能無法治病反而致病。毒品也是同理,例如嗎啡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術後止痛藥物。當然面對生命的難題,我們可能很難回答什麼是正確,而什麼又是錯誤,就像成癮者往往陷於要戒不戒的掙扎之中。但若我們少了這些理解,僅以強硬、負面的方式面對成癮,很多時候可能適得其反,讓彼此都無法看見其他選擇,來處理這已變成毒的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