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時候,不小心摔倒了,即便只是小小的擦傷,依舊痛得直接嚎啕大哭;小時候,半夜被惡夢嚇醒,也會著急地尋求父母、兄弟姊妹的陪伴。向他人展現自己的脆弱,一直都是那麼自然的事情,但隨著年紀的增長,我們為自己的脆弱披上了一層層的鐵皮外衣,我們開始隱藏自己的眼淚,將自己軟弱的一面藏起來,最好是藏在一個任誰也無法發現的地方,久而久之,脆弱被冠上莫須有的罪名,監禁在自己內心的深處,而我們在社會的種種歷練之中,被迫戴上了堅強的面具,在這動盪、變遷快速的時代,負重前行。
明明在工作上,遭到同事間的冷嘲熱諷,讓你感到委屈、無助,卻還是要淡定地裝作無所謂;明明諸事不順,讓你感到疲累、挫折,卻還是要笑著和家人說:「我沒事!」。我想我們都經歷過這種無奈的經驗,似乎為了盡力滿足他人對我們的期望,也為了讓自己是一位穩重、可靠的人,我們只能學習堅強,為了不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,有時甚至連旁人伸出的援手都視若無睹,反而更讓自己陷入越來越惡化的泥沼,僅管表面上看起來堅毅不摧,但內心可能已經千瘡百孔了。
接納脆弱的「難」
《脆弱的力量》作者Brene Brown將「脆弱」定義為:「一種不確定、沒把握,又冒險的感覺,同時也是一種情緒衝擊。」要接納自己的脆弱,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我們喜歡看到別人展現真實和坦然,但我們卻害怕別人看到我們的真實與坦然。脆弱帶來了不安全感以及不完美的標籤,甚至有時將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現出來,必須承擔一定的情感風險,「害怕別人無法接受我的脆弱,我會不會因此受傷?」、「如果我沒有達到標準,別人會不會看不起我?」、「我是不是一個不夠好的人?」,沒有人喜歡不安全、未知的感覺,這些聲音都讓我們難以跨出下一步。
而這些心中的擔憂,也不斷地敲擊我們的自信心,成為助長自卑的養分,間接扼殺了我們的創意、喜悅、歸屬感,這份自卑就如同屋中的白蟻,躲在牆內的暗處,不斷啃食建築的基礎構造,耗損著我們的自我價值感,等到哪天樓梯突然崩塌,才發現,原來房子的內在已經被蛀蝕殆盡,距離整個房子的倒塌,也只是時間的問題。如果要讓房子重新恢復穩固,我們可以為自己做的事情是探索內心脆弱的源頭,並試著克服它。
如何接納心中的脆弱?
當你面對內心脆弱的時候,開始出現不安、無力的情緒,請記得稍稍讓自己停下腳步,問問自己:「是什麼讓我害怕展現脆弱?」了解是什麼正啃蝕著我們的內在。害怕展現脆弱可能源自於過往身邊的人是如何對待你的脆弱。你可以試著想想看,你印象中第一次展現脆弱的經驗,其他人的反應如何?如果他們展現了接納、包容,那也會讓你學習到展現脆弱是一件被允許的事情;但如果他們展現的是生氣、否定,那可能會讓你認為展現脆弱是一件羞恥的事情,不該讓他人知道。而這樣的歷程不只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脆弱,同時也阻礙了向外求助的機會。但當我們能慢慢找出害怕展現脆弱的源頭,了解情緒背後的種種,那就可以為我們的內在設置一條止損線,不再一昧地被情緒淹沒、苛責自己,讓我們有能量去思考去行動,那我們也就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脆弱。
如果我們對脆弱有足夠的瞭解,能夠點出它們的存在,並且面對它們,那接下來,你可以試著以開放的心態,和你信任的朋友、家人分享你的脆弱,讓他們了解你身上的困擾,並和他們產生連結。透過彼此想法的分享以及互相的支持,慢慢地,你會發現自己在面對脆弱的過程中不是孤單一人的,也會意識到,原來展現脆弱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,原來它是可以被拿出來討論的一件事情。最後你會發現自己不用再處心積慮掩飾自己的脆弱,能願意好好地擁抱自己不同的狀態。
「我輸給了脆弱,卻贏回了我的生活。」- Brene Brown
在我們的成長歷程當中,我們時常被教導要與人比較、追求排名,因為這樣才有辦法獲得高學歷,才有辦法獲得好的工作機會,才有辦法獲得美好的人生,所以我們不被允許示弱,那是弱者才會有的表現,為了維持堅強的表現,反而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,然而這也是最真實的社會寫照。但在我們為了生活奮鬥的時候,有時候是該好好停下來呵護一下自己,學習展現自己的脆弱、學習和自己的脆弱共處、學習欣賞自己的脆弱,有天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加有自信,更能感受到愛,更能接納自己的一切。
參考資料:
洪慧芳譯(2013):脆弱的力量。台北:馬可孛羅文化。Brené Brown(2012).
Daring greatly: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,
love, parent,and lead. USA: Gotha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