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四月初Omicorn開始肆虐台灣,臺灣確診數又開始大幅度攀登,而這次台灣確診數增加,並沒有讓臺灣人民過度恐慌與焦慮,顯然有了去年五月升三級警戒的經驗,台灣人民或許已習慣這樣的環境變化。
環境是一個不可控的東西,而不只環境,身而為人,除了自己外的人事物,也都是不可控的。在不可控的狀態下,我們沒有辦法預測之後會發生什麼事,於是會去猜想、去臆測,甚至讓自己想太多、想像出了過多的恐懼、擔心與害怕。
趁還有機會的時候去做
以疫情為例,在三級警戒期間,大家被關在家裡,幾乎無法出門。隨著疫情趨緩、降為二級後,民眾開始陸續出門,去做他們想做的事。而在疫情前,可能會有民眾覺得做這些事好麻煩、想拖延,但疫情來臨後,沒有人知道下次爆發會是什麼時候,於是抓緊時間,在可以出門的時候出門、可以做他們想做的事情的時候當下就去做。
而在疫情的狀態下,人們相聚、見面也不一定會這麼容易,同批人的相聚,下次是什麼時候,可能是未知的、不確定的,在這樣的前提下,或許有甚麼想做的、當下便去做,避免錯失良機或未來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做,避免有所遺憾。
因為不曉得未來會怎樣,於是珍惜當下
疫情何時會爆發,或何時會更猛烈,這部分沒有人能確定。也因如此,我們與其他人的每次相聚更顯得難得,因為沒有人知道下次相聚會是甚麼時候,更甚至還無法確定會不會有下次。人與人之間的關心,就算是短短一句的問候、幾分鐘片刻的陪伴,都可以是去珍惜的。亞馬遜CEO貝佐斯曾說過一句話:「聰明是種天賦,而善良是種選擇。」,別人是否要善良的對待我,一部分取決於對方的選擇,我無法控制,所以當有人做出善意的關心時,我知道那是難能可貴的,於是選擇珍惜。
因為疫情的關係,或許人與人能碰面的機會更少、現實社交距離更長,但心與心的距離是否會更近?這個還無法確定,只能好好彼此相互珍惜還能見面的時候。
斷捨離
對比去年剛升三級警戒時的恐慌,目前臺灣每天確診數不斷攀升,但多數人沒有像去年那樣的慌亂與不安,在這個動盪的時候,或許更需要好好去思考,什麼對自己來說才是真正重要的。
每天每天我們都有很多的想法、念頭、計畫出現,譬如今天午餐要吃什麼、周末準備去哪裡,或是預計要看哪場表演、到哪裡觀賞展覽,但在這麼多的想法與念頭後面,似乎缺少了更深層的動力與個人目標。
去年國外疫情大爆發後,很多人辭去工作、著手創業,促成了美國的最大離職潮(The Great Resignation);促成這種狀況的面相有許多,其中不乏社會、心理面向,以心理層面的角度來看,當時許多人因為疫情的緣故,開始思考當前的工作並不適合自己、也不滿意當時的生活,加上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,於是放手一搏,寧願辭去工作,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。
雖然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不一定要離職或創業,但疫情使我們開始好好檢視自己,去看看目前的生活,有哪些是我們其實不太需要但卻一直去做,有哪些是我們其實很需要但根本沒有去做的,而又有哪些其實早該斷捨離、卻又一拖再拖的。無常或許帶給我們痛苦,但也帶給我們面對的勇氣。
或許人類環境的安定與富裕讓人覺得可以安定下來,十年前的人誰想的到十年後還會有COVID-19爆發?而現在的我們,誰又想的到未來會發生什麼?連烏俄現代戰爭都爆發了。所以珍惜每個當下。正念強調活在當下是有原因的,因為當我們活在當下、正視當下,我們可以去做出選擇與行為、做出改變,這才是最有力量的。